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多地受灾,秋粮为何还丰收?
沃野丰穰,五谷归仓。
最是一年喜悦时,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犹记得7-8月间,强台风频繁登陆,华北、东北、黄淮、东南沿海局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西北地区局地发生严重干旱。惊心动魄的受灾场面还历历在目:河北涿州市洪灾!黑龙江五常市洪灾!如今秋粮丰收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地方遭灾,秋粮咋还丰收了?
到底遭了多大灾?
——洪灾重,旱灾轻;点上重,面上轻
洪涝与干旱,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区域性或局地性的旱灾或洪灾。回望21世纪以来的“十九连丰”,可以说没有哪一年没遭过灾。所谓“风调雨顺”,是对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而言的,对约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年粮食生产过程来说,不遭灾是不现实的。从这个角度看,灾害已经构成粮食生产的一个基本面。
据农情调度,今年截至10月底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45亿亩。该如何看待灾害这个基本面?又如何看待这1.45亿亩呢?
业内有个共识,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受灾不等于成灾。在统计上,受灾面积指的是因灾减产一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因灾减产三成以上才能称之为成灾面积。
所以,受灾以后会不会成灾,甚至会不会绝收,这中间就有差别了。可以说,受不受灾是“老天爷”说了算;成没成灾却有很大的人为努力空间。比如,洪灾发生后,农田过水,玉米受淹,如果一周之内能把水排出去,再配合上施肥、打药等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减产。
如果成灾,影响会有多大?我们不妨将点上受灾的情况放在全国秋粮生产的“大盘子”里来衡量。今年五常市洪涝受灾有130万亩左右,约占当地水稻面积的一半,就一个市来看,受灾程度确实不轻。但这130万亩放到黑龙江一个省,只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再放到全国来看,则仅仅占了全国水稻面积的0.3%。而在全国秋粮的面积构成中,水稻常年占比28%左右。整体算下来,五常市的受灾面积在全国秋粮面积中的占比就更加有限了,不到千分之一。
所以,五常市受灾更多影响的是“五常大米”这个特定品牌农产品,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吃“五常大米”受影响了,而不是吃不上作为主食的米饭了。
洪涝灾害尽管来势汹汹,但历年来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农谚说,“水淹一条线,干旱一大片”,强调的就是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面广。
据农情调度,我国常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而今年洪涝灾害占一半左右,干旱只占到30%,明显低于常年平均值。我国有10亿亩左右是旱作雨养农业,这些地方基本是“靠天吃饭”。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对粮食生产相对是有利的。
今年虽然洪涝灾害带来“一条线”的损失,但除此以外更大范围上的“一大片”恰恰祥风时雨、五谷丰登。洪灾重、旱灾轻,点上重、面上轻,这就是今年秋粮生产的总体形势。
遭了灾,不假;丰收,也是事实。
市场是最敏锐的,市场虽是“看不见的手”,却也最具“看得见的眼睛”,哪怕细微之处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市场引起波动。但今年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国内市场波澜不惊,这是市场的真实反应,也是粮食丰收的现实印证。
受灾了,为何没减产?
——有减有增,减的少、增的多,以丰补歉
历史上,我国的粮食生产曾经有“两丰两平一歉”的波动周期。而今,这个规律早已被打破,近年来粮食连年实现丰收。
原因何在?
过去生产力低下,抗灾减灾能力弱,粮食波动周期基本上就是气象灾害周期,一旦遭遇天灾,只能祈求“老天爷”开恩。如今随着可用手段的增多,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防灾减灾的“打法”——
多部门定期会商,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选择600个粮食主产县、1200个定点监测田块常年开展苗情、灾情等动态监测,让“知天而作”有依据。
因地制宜培育更具抗性的优良品种,“抗高温热害”就是南方水稻育种的一个方向;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2022年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让“未雨绸缪”更牢靠。
增强农业重大风险快速应对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包联”指导组下沉一线,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小分队驻扎灾区,让“科学防灾减灾”更到位。
有预案、有基础、有机制、有体系,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没有灾害多增产”。实践证明,这套“打法”行得通。
- 上一篇: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在昆明联合举办了全省农药管理暨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培训班 [2023-11-25]
-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关于征集2024年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的通知 [2023-11-22]